詳解Golang函數式選項(Functional?Options)模式
概覽
最近閱讀源碼的時候看到一段不錯的代碼,但是當時卻不是非常理解為什么這么寫。
我們先來看一下源代碼:
type User struct {
ID string
Namestring
Age int
Email string
Phone string
Gender string
}
type Option func(*User)
func WithAge(age int) Option {
return func(u *User) {
u.Age = age
}
}
func WithEmail(email string) Option {
return func(u *User) {
u.Email = email
}
}
func WithPhone(phone string) Option {
return func(u *User) {
u.Phone = phone
}
}
func WithGender(gender string) Option {
return func(u *User) {
u.Gender = gender
}
}
func NewUser(id string, name string, options ...func(*User)) (*User, error) {
user := User{
ID: id,
Name:name,
Age: 0,
Email: "",
Phone: "",
Gender: "female",
}
for _, option := range options {
option(&user)
}
//...
return &user, nil
}
func main() {
user, err := NewUser("1", "Ada", WithAge(18), WithPhone("123456"))
if err != nil {
fmt.Printf("NewUser: err:%v", err)
}
fmt.Printf("NewUser Success")
}
當時呢,也不是很明白 NewUser 這個構造函數為什么要這么寫,后來查看了資料才知道了這是一種設計模式–函數式選項(functional options)模式。
什么是函數式選項模式,為什么要這么寫,這個編程模式解決了什么問題呢?
其實就是為了解決動態(tài)靈活的配置不同的參數的問題。
假如我們有一個需求:
在網站注冊賬號,有很多可選的選項,可填可不填。會根據你填的信息初始化你的 User 對象。
重載函數
如果你有 C++ 或者 Java 的編程基礎,你的第一反應應該是函數重載。
但是因為 Golang 語言不像 C++ 一樣支持重載函數,所以,你得用不同的函數名來應對不同的配置選項。
像這樣:
func NewUserDefault(id string, name string) (*User, error) {
return &User{ID: id, Name: name}, nil
}
func NewUserWithPhone(id string, name string, phone string) (*User, error) {
return &User{ID: id, Name: name, Phone: phone}, nil
}
func NewUserWithEmail(id string, name string, email string) (*User, error) {
return &User{ID: id, Name: name, Email: email}, nil
}
如果一共只有兩三個參數的情況下,比較簡單,但是更多的選項的組合就代碼看起來很亂了。
配置化
這個時候我們可能會想到,配置化。
把所有可選的參數放到一個Config的struct中。
type Config struct {
Age int
Email string
Phone string
Gender string
}
然后把Config放到User的struct中。
type User struct {
IDstring
Name string
Conf *Config
}
于是,我們只需要一個 NewUser() 的函數了,在使用前需要構造 Config 對象。
func NewUser(id string, name string, conf *Config) (*User, error) {
//...
}
//Using the default configuratrion
user, _ := NewUser("1", "Ada", nil)
conf := Config{Age:18, Phone: "123456"}
user2, _ := NewUser("2", "Bob", &conf)
這段代碼看起來算是不錯了,很多時候我使用的一些開源庫也是這么寫的。通過引入一個Config對象來解決多個參數的組合的問題。
Builder模式
有些經常使用Java的同學會想到Builder模式。
于是就可以以如下的方式來使用了:
user := new(UserBuilder).Create("1", "Ada").
age(18).
phone("123456").
gender("female").
Build()
需要引入一個抽象的UserBuilder對象,來包裝User對象,最終Build一個User對象返回。
函數式選項模式
函數式選項模式 首先需要定義一個函數類型:
type Option func(*User)
然后,我們定義一組返回函數的函數:
func WithAge(age int) Option {
return func(u *User) {
u.Age = age
}
}
func WithEmail(email string) Option {
return func(u *User) {
u.Email = email
}
}
func WithPhone(phone string) Option {
return func(u *User) {
u.Phone = phone
}
}
func WithGender(gender string) Option {
return func(u *User) {
u.Gender = gender
}
}
這個模式和Builder模式的區(qū)別是,Builder模式返回的是 * User 對象,Functional Options 返回的是函數類型 func(* User)。
上面這組代碼傳入一個參數,然后返回一個函數,返回的這個函數會設置自己的 User 參數。
這樣我們就方便在 NewUser 里面統(tǒng)一初始化。循環(huán)對我們的函數類型執(zhí)行調用操作。 option(&user)
func NewUser(id string, name string, options ...func(*User)) (*User, error) {
user := User{
ID: id,
Name:name,
Age: 0,
Email: "",
Phone: "",
Gender: "female",
}
for _, option := range options {
option(&user)
}
//...
return &user, nil
}
調用方式如下:
user1, err := NewUser("1", "Ada")
user2, err := NewUser("2", "Bob", WithPhone("123456"), WithGender("male"))
這個看起來比較整潔和優(yōu)雅,對外的接口只有一個NewUser。
相比于Builder模式,不需要引入一個Builder對象。
對比配置化的模式,也不需要引入一個新的Config。
總結
Golang 由于語言本身的特性,不支持函數重載,函數式選項 的編程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其他語言需要通過函數重載解決的問題。
函數式選項 編程有以下優(yōu)點:
優(yōu)點:
任意順序傳遞參數支持默認值向后兼容性很容易維護和擴展
看了這么多,是不是想馬上上手重構你之前的代碼了。
雖然 函數式選項 編程模式有很多優(yōu)點,但是設計模式的存在都是為了彌補語言特性的缺陷的一種手段。它是為了解決代碼擴展性的問題,往往是通過增加抽象犧牲了簡單性,切勿過度使用。有些簡單的配置,就不需要設計的這么通用了。
函數式選項模式的使用場景有哪些呢:
我們一般用來配置一些基礎的服務配置,比如MySQL,Redis,Kafka的配置,很多可選參數,可以方便動態(tài)靈活的配置想要配置的參數。
到此這篇關于Golang函數式選項(Functional Options)模式的文章就介紹到這了,更多相關Golang函數式選項內容請搜索本站以前的文章或繼續(xù)瀏覽下面的相關文章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支持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文章來源標注為YINGSOO的內容版權均為本站所有,歡迎引用、轉載,請保持原文完整并注明來源及原文鏈接。禁止復制或仿造本網站,禁止在非maisonbaluchon.cn所屬的服務器上建立鏡像,否則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本站部分內容來源于網友推薦、互聯網收集整理而來,僅供學習參考,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有內容涉嫌侵權,請聯系alex-e#qq.com處理。
關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