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 heapq庫案例詳解
Python heapq
heapq 庫是 Python 標準庫之一,提供了構建小頂堆的方法和一些對小頂堆的基本操作方法(如入堆,出堆等),可以用于實現(xiàn)堆排序算法。
堆是一種基本的數(shù)據(jù)結構,堆的結構是一棵完全二叉樹,并且滿足堆積的性質:每個節(jié)點(葉節(jié)點除外)的值都大于等于(或都小于等于)它的子節(jié)點。
堆結構分為大頂堆和小頂堆,在 heapq 中使用的是小頂堆:
- 大頂堆:每個節(jié)點(葉節(jié)點除外)的值都大于等于其子節(jié)點的值,根節(jié)點的值是所有節(jié)點中最大的。
- 小頂堆:每個節(jié)點(葉節(jié)點除外)的值都小于等于其子節(jié)點的值,根節(jié)點的值是所有節(jié)點中最小的。
在 heapq 庫中,heapq 使用的數(shù)據(jù)類型是 Python 的基本數(shù)據(jù)類型 list ,要滿足堆積的性質,則在這個列表中,索引 k 的值要小于等于索引 2k+1 的值和索引 2k+2 的值(在完全二叉樹中,將數(shù)據(jù)按廣度優(yōu)先插入,索引為k的節(jié)點的子節(jié)點索引分別為 2k+1 和 2k+2)。在 heapq 庫的源碼中也有介紹,可以讀一下 heapq 的源碼,代碼不多。
使用Python實現(xiàn)堆排序可以參考:https://www.jb51.net/article/222484.htm
完全二叉樹的特性可以參考:https://www.jb51.net/article/222487.htm
一、使用 heapq 創(chuàng)建堆
import heapq
array = [10, 17, 50, 7, 30, 24, 27, 45, 15, 5, 36, 21]
heap = []
for num in array:
heapq.heappush(heap, num)
print("array:", array)
print("heap: ", heap)
heapq.heapify(array)
print("array:", array)
運行結果:
array: [10, 17, 50, 7, 30, 24, 27, 45, 15, 5, 36, 21]
heap: [5, 7, 21, 15, 10, 24, 27, 45, 17, 30, 36, 50]
array: [5, 7, 21, 10, 17, 24, 27, 45, 15, 30, 36, 50]
heapq 中創(chuàng)建堆的方法有兩種:
heappush(heap, num),先創(chuàng)建一個空堆,然后將數(shù)據(jù)一個一個地添加到堆中。每添加一個數(shù)據(jù)后,heap 都滿足小頂堆的特性。
heapify(array),直接將數(shù)據(jù)列表調整成一個小頂堆(調整的原理參考上面堆排序的文章,heapq庫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
兩種方法實現(xiàn)的結果會有差異,如上面的代碼中,使用 heappush(heap, num) 得到的堆結構如下。

使用heapify(array)得到的堆結構如下。

不過,這兩個結果都滿足小頂堆的特性,不影響堆的使用(堆只會從堆頂開始取數(shù)據(jù),取出數(shù)據(jù)后會重新調整結構)。
二、使用 heapq 實現(xiàn)堆排序
array = [10, 17, 50, 7, 30, 24, 27, 45, 15, 5, 36, 21]
heap = []
for num in array:
heapq.heappush(heap, num)
print(heap[0])
# print(heapq.heappop(heap))
heap_sort = [heapq.heappop(heap) for _ in range(len(heap))]
print("heap sort result: ", heap_sort)
運行結果:
5
heap sort result: [5, 7, 10, 15, 17, 21, 24, 27, 30, 36, 45, 50]
先將待排序列表中的數(shù)據(jù)添加到堆中,構造一個小頂堆,打印第一個數(shù)據(jù),可以確認它是最小值。然后依次將堆頂?shù)闹等〕?,添加到一個新的列表中,直到堆中的數(shù)據(jù)取完,新列表就是排序后的列表。
heappop(heap),將堆頂?shù)臄?shù)據(jù)出堆,并將堆中剩余的數(shù)據(jù)構造成新的小頂堆。
三、獲取堆中的最小值或最大值
array = [10, 17, 50, 7, 30, 24, 27, 45, 15, 5, 36, 21] heapq.heapify(array) print(heapq.nlargest(2, array)) print(heapq.nsmallest(3, array))
運行結果:
[50, 45]
[5, 7, 10]
nlargest(num, heap),從堆中取出 num 個數(shù)據(jù),從最大的數(shù)據(jù)開始取,返回結果是一個列表(即使只取一個數(shù)據(jù))。如果 num 大于等于堆中的數(shù)據(jù)數(shù)量,則從大到小取出堆中的所有數(shù)據(jù),不會報錯,相當于實現(xiàn)了降序排序。
nsmallest(num, heap),從堆中取出 num 個數(shù)據(jù),從最小的數(shù)據(jù)開始取,返回結果是一個列表。
這兩個方法除了可以用于堆,也可以直接用于列表,功能一樣。
四、使用heapq合并兩個有序列表
array_a = [10, 7, 15, 8]
array_b = [17, 3, 8, 20, 13]
array_merge = heapq.merge(sorted(array_a), sorted(array_b))
print("merge result:", list(array_merge))
運行結果:
merge result: [3, 7, 8, 8, 10, 13, 15, 17, 20]
merge(list1, list2),將兩個有序的列表合并成一個新的有序列表,返回結果是一個迭代器。這個方法可以用于歸并排序。
五、heapq 替換數(shù)據(jù)的方法
array_c = [10, 7, 15, 8]
heapq.heapify(array_c)
print("before:", array_c)
# 先 push 再 pop
item = heapq.heappushpop(array_c, 5)
print("after: ", array_c)
print(item)
array_d = [10, 7, 15, 8]
heapq.heapify(array_d)
print("before:", array_d)
# 先 pop 再 push
item = heapq.heapreplace(array_d, 5)
print("after: ", array_d)
print(item)
運行結果:
before: [7, 8, 15, 10]
after: [7, 8, 15, 10]
5
before: [7, 8, 15, 10]
after: [5, 8, 15, 10]
7
heappushpop(heap, num),先將 num 添加到堆中,然后將堆頂?shù)臄?shù)據(jù)出堆。
heapreplace(heap, num),先將堆頂?shù)臄?shù)據(jù)出堆,然后將 num 添加到堆中。
兩個方法都是即入堆又出堆,只是順序不一樣,可以用于替換堆中的數(shù)據(jù)。具體的區(qū)別可以看代碼中的例子。
到此這篇關于Python heapq庫案例詳解的文章就介紹到這了,更多相關Python heapq庫內容請搜索本站以前的文章或繼續(xù)瀏覽下面的相關文章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支持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文章來源標注為YINGSOO的內容版權均為本站所有,歡迎引用、轉載,請保持原文完整并注明來源及原文鏈接。禁止復制或仿造本網(wǎng)站,禁止在非maisonbaluchon.cn所屬的服務器上建立鏡像,否則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本站部分內容來源于網(wǎng)友推薦、互聯(lián)網(wǎng)收集整理而來,僅供學習參考,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有內容涉嫌侵權,請聯(lián)系alex-e#qq.com處理。
關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