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個使用Python必須知道的內置函數(shù)
1. reduce()
reduce() 是 functools 模塊下面的一個函數(shù),接收兩個參數(shù),一個是函數(shù)對象,一個是可迭代對象(比如list), reduce每次會把迭代對象中的下一個元素作用在函數(shù)上做累積計算,最后得到一個值。
來看個例子你就明白,創(chuàng)建函數(shù):
# 創(chuàng)建函數(shù)
def add(a, b):
result = a + b
print(f"{a} + = {result}")
return result
from functools import reduce
result = reduce(add, [1, 2, 3, 4])
print("結果:", result)
輸出:
1 + 2 = 3
3 + 3 = 6
6 + 4 = 10
結果: 10
執(zhí)行過程:第一次將列表中的前兩個數(shù)取出來作為函數(shù)add的參數(shù),第二次將上一次函數(shù)add的返回值與列表的第3個數(shù)作為參數(shù),依此類推,最后得到一個值。這就是reduce的作用。有點像萬物歸一的感覺。
當然,如果只是計算列表中的元素之和,大可不必繞這么大彎子用reduce來處理,直接用 sum 函數(shù)就可以解決。
result = sum([1, 2, 3, 4])
如果是計算列表中元素的乘積,python并沒有內置的函數(shù)直接計算,這時候我們可以借用reduce來處理
def mul(a, b):
return a * b
result = reduce(mul, [1, 2, 3, 4])
print("結果:", result)
輸出:
結果: 24
或者使用 lambda 匿名函數(shù)
result = reduce(lambda a, b: a * b, [1, 2, 3, 4])
甚至可以直接使用operator模塊下的乘法操作符函數(shù)
from operator import mul
result = reduce(mul, [1, 2, 3, 4])
print("結果:", result)
最后你會發(fā)現(xiàn)解法其實很多種,不過我們應該記住python之禪里面那句話:
There should be one-- and preferably only one --obvious way to do it.
用最合適的方式去做一件事
2. split()
split 接收一個參數(shù),用于將字符串切割成列表,比如一段英文字符串按照空格切割就可以統(tǒng)計出單詞的個數(shù),
words = "python is the best programming language"
wordswords = words.split(" ")
print(words)
輸出:
['column1', 'column2', 'column3']
3. enumerate()
enumerate 函數(shù)用于迭代列表等可迭代對象,它的使用場景一般出現(xiàn)在你需要獲取列表的下標位置時,我們知道直接用for循環(huán)去迭代列表時,是拿不到元素下標位置的,而 enumerate 就可以獲取,否則你還得自己去定義一個索引變量。
words = ['python', 'is', 'the', 'best', 'programming', 'language'] index = 0 for w in words: print(index, w) index += 1 0 python 1 is 2 the 3 best 4 programming 5 language
使用 enumerate 函數(shù),處理起來就更優(yōu)雅了
for index, w in enumerate(words): print(index, w) 0 python 1 is 2 the 3 best 4 programming 5 language
4. map()
map是一個與reduce函數(shù)對應的函數(shù),Google的map/reduce框架的思想其實就是從這兩個函數(shù)借鑒而來的。map函數(shù)用于把一個列表通過函數(shù)處理,映射成一個新的列表。例如給列表的每個元素做平方,將列表元素轉換成字符串,得到一個新的列表。
result = map(lambda x: str(x), [1, 2, 3, 4]) print(list(result)) result = map(lambda x: x * x, [1, 2, 3, 4])) print(list(result))
輸出:
['1', '2', '3', '4']
[1, 4, 9, 16]
此外,map 函數(shù)還可以接受多個列表參數(shù),使得多個列表合并為一個列表成為可能,例如,將兩個列表相同位置的元素相加得到一個新的列表
def merge(x, y): return x + y result = map(merge, [1, 2, 3], [3, 2, 1]) print(list(result))
輸出:
[4, 4, 4]
5. getattr()
getattr() 返回對象屬性對應的值,接受兩個參數(shù),第一個是對象,第二個是屬性名,這個函數(shù)通常用戶動態(tài)或者某個對象下面的某些屬性的值,看例子:
class Foo: def __init__(self): self.a = 10 foo = Foo() a = getattr(foo, "a") print(a)
輸出:
10
你可能會問,我直接 foo.a 不就可以獲取a屬性的值了嗎?正常情況是這樣沒錯,如果是你在不知道什么情況下要獲取什么屬性的值時,這時候getattr就可以派上用場了。初學者可能還體驗不到,當你嘗試去寫些框架級的代碼時,你要想起來有這樣的函數(shù)可以使用就行。
6. slice
slice 是一個切片函數(shù),切片操作你可能使用過,通過切片來獲取列表的子集, 例如:
s = [1,2,3,4] >>> s[1:3] # 獲取列表s中第1到第3之間的元素組成的子列表
"1:3" 其就是 就是 slice(1:3) 函數(shù)的縮寫方式,前者就像是語法糖
s = [1, 2, 3, 4] print(s[slice(1, 3)])
通常實際應用過程中,直接用語法糖的寫法就可以,沒必要用slice函數(shù)進行切片,但是你至少應該知道slice是怎么用的。
7. sorted()
sorted 函數(shù)應該日常代碼中,算是一個高頻函數(shù)了,用于將列表等可迭代對象進行排序,它不會改變原列表的順序,而是返回一個新的列表。默認按照升序排列
nums = [4, 5, 6, 3, 1] print(sorted(nums))
輸出:
[1, 3, 4, 5, 6]
如果想要降序排列,則需要指定第二個參數(shù):reverse=True
nums = [4, 5, 6, 3, 1] print(sorted(nums, reverse=True)) # [6, 5, 4, 3, 1]
sorted 函數(shù)的強大之處遠不止如此,因為你還可以自定義排序規(guī)則,比如參與比較是一個自定義的類Student, 我需要按照Student里面的年齡age進行排序,這時候我們需要自定義排序因子函數(shù)
def my_sort_key(s):
return s.age
class Student:
def __init__(self, age):
self.age = age
def __str__(self):
return f"Student({self.age})"
s1 = Student(12)
s2 = Student(2)
s3 = Student(30)
new_list = (sorted([s1, s2, s3], key=my_sort_key))
for i in new_list:
print(i)
輸出:
Student(2)
Student(12)
Student(30)
8. format
format 函數(shù)曾經(jīng)字符串格式化最常用的函數(shù),使用也是非常簡單,但自從f字符串出現(xiàn)之后,format 的功能逐漸被取代,但是3.6之前還是可以常見到該函數(shù)的應用場景。
s = "{} is first name"
print(s.format("liu"))
如果需要占位符比較多搞不清次序的話,可以給每個占位符一個名字,這樣就不拍對不上位置了
s = "{first_name} is first name"
print(s.format(first_name="liu"))
9. join()
join 也是比較常用的一個內置函數(shù),它可以將列表對象用指定的字符作為元素之間的連接,轉換為字符串。
words = ['python', 'is', 'the', 'best', 'programming', 'language']
print(" ".join(words)) # 用空格連接 python is the best programming language
10. type
type 我認為是python最難理解的一個內置函數(shù)了,新手可能以為type就是一個用來查看某個對象的類型是什么,例如:
print(type(10)) # <class 'int'>
print(type([])) # <class 'list'>
print(type("s"))# <class 'str'>
它的另一個作用是可以用type來創(chuàng)建類,一般情況下,我們都用關鍵字 class 來定義一個類,而type也可以用來創(chuàng)建類
>>> Person = type("Person", (), {"live":True})
>>> Person
<class '__main__.Person'>
第一個參數(shù) Person是類的名字, 第二個參數(shù)用來指定父類是誰, 第三個參數(shù)是這個類的類屬性有哪些。上面這段代碼等價于:
>>> class Person: ... live = True ... >>> Person <class '__main__.Person'>
創(chuàng)建Person這類的type函數(shù)其實是一個叫“元類”的東西。而關于元類甚至可以話一整篇文章來講解了,好在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有介紹過,感興趣的可以查看一下之前寫的一篇叫什么是 Python 元類這篇文章。元類在寫一些框架時用的較多,比如你去按sqlalchemy的源碼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有大量使用元類的場景。
到此這篇關于10個使用Python必須知道的內置函數(shù)的文章就介紹到這了,更多相關10個Python的內置函數(shù)內容請搜索本站以前的文章或繼續(xù)瀏覽下面的相關文章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支持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文章來源標注為YINGSOO的內容版權均為本站所有,歡迎引用、轉載,請保持原文完整并注明來源及原文鏈接。禁止復制或仿造本網(wǎng)站,禁止在非maisonbaluchon.cn所屬的服務器上建立鏡像,否則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本站部分內容來源于網(wǎng)友推薦、互聯(lián)網(wǎng)收集整理而來,僅供學習參考,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有內容涉嫌侵權,請聯(lián)系alex-e#qq.com處理。
關注官方微信